石排灣郊野公園

圖片

地區: 路環
地址: 路環石排灣馬路
面積: 約198,060 平方米
開放時間: 06:00-22:00
電話: 2833 7676
收費: 免費
交通: 公共巴士資訊站
設施: 兒童遊樂設施、健身設施、小賣亭、飲水機、飲品自動售賣機、母乳餵哺室、公廁
簡介:

石排灣郊野公園位於路環島西面,北接石礦場,西臨石排灣馬路,南近路環高頂馬路,東至陸軍馬路,因具有教育、生態學、風景及科學的價值,早在1981年已立法成為保護區,開創本澳自然教育的先河,1984年成為本澳第一個郊野公園。

 

園中設施宛如一座動植物公園,除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外,藥用和趣異植物園都是本澳學校進行生物教學的良好研習場。而土地暨自然博物館就像一本澳門農業和自然地理的濃縮版,記錄著過往的農家生活和本澳的自然生態環境,這些都可以在自然教育徑一一驗證。

 

此外還有完備的康樂設施,包括兒童遊樂區和公園徑,伴隨著小朋友一起成長,相信許多人都曾寫過石排灣郊野公園遊記,在人們的記憶中,它就是歡笑、健康與知識的表徵。另於2011年開放之大熊貓館及大熊貓資訊中心,為本澳市民提供國寶大熊貓的保育知識。

前往郊野公園可搭乘:公共巴士 15號、21 A、21、25號、26號和26A直接到達公園入口處。自行驅車前往,到路環島後轉右直行石排灣馬路,經過和諧圓形地,差不多就到公園的邊界了。再往前走一會兒,便是公園正門。

 

藥用植物園
談到中藥,就不能錯過藥用植物園。對入門的人來說,看過雞蛋花定過目難忘,而聞過雞矢藤包你回味無窮。搓葉一聞其臭如雞屎,但熟製後卻可收清熱解毒之效。除了五花茶和雞矢藤糕,二十四味也是居家必備的良藥。是哪24種?在這可認識鴨腳皮(鴨腳木的樹皮)、崗梅根(梅葉冬青的根)、枇杷葉,光在這裡就可以研究老半天,看看解說牌(總共138個),想想自己有無疑難雜症,幻想自己是那嚐百草醫百病的神農氏,不禁不由自主的讚歎中華民族千年流傳的古老智慧。所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別看園中那毫不起眼的雜草,可能數年後經實驗證明就是能醫絕症的靈藥呢!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一點也假不了。看開點天無絕人之路,往前走還有更精彩的正等著您呢!

 

趣異植物園
沒騙您!趣異植物園就在一旁的山坡上,只要往上走,身懷各家各派獨門秘絕的武林高手,就活生生的出現在眼前。真的很有趣,最絕的是吃葷的豬籠草和寬苞茅膏菜,專吃小蟲子。哦!難不成會飛天遁地?那倒未必,它採取的是以靜制動、守株待蟲的方式。談到武器,血滴子、倚天劍和屠龍刀雖厲害,但豬籠草葉片末端特化的豬籠和寬苞茅膏菜似網球拍的葉片,也不能輕視。俗話說:「殺雞焉用牛刀」。那就對了,捉小蟲靠的是誘之以色,誘之以利。豬籠草內壁邊佈滿色彩豔麗的腺體,分泌可口的蜜糖引誘蟲子前來,掉落後便插翅難飛。有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小蟲子成了它們的盤中飧,彌補它們無法從土壤中獲取的營養成份,通常它們生長的環境很惡劣,為了生存就練成了這身特異功能,這實在是窮則變,變則通的最好例證。

 

說到窮,讓我們再往上走,一探「窮人的奶油」到底所指何物。它原產中南美洲,果實含有豐富的植物性油脂,可媲美西洋橄欖(olive),所以又稱牛油果。這棵樹是1996年從葡萄牙漂洋過海,來參加「植物的旅程與葡國航海大發現」的展品。展覽結束後,它就在此落地生根,但至今尚未開花結果。我們唯有耐心等待,下回再到此一遊時,別忘了順道探訪它,說不定它正步入生命中的另一個階段,開始繁衍後代。

 

土地暨自然博物館
土地暨自然博物館,為路環島第一個自然博物館,是以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育為主題,由當時的海島市市政廳籌建,並於1997年3月21日落成啓用。博物館的兩座場館共有五個展區,分別介紹:澳門自然地理、動物標本、植物標本、仿真紅樹林,共展出約200多件展品,是市民或遊客認識澳門地理、氣候、動植物資源和生態功能的教育場所。
 
澳門大熊貓資訊中心
 澳門大熊貓資訊中心位於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中心樓高二層,設有多功能影視室、展覽區、圖書角及聯網互動區,分別向巿民展示大熊貓生態知識、大熊貓保育知識,是一個向廣大巿民宣傳及推廣保育大熊貓知識的平台,為全澳巿民提供更多接觸大自然及認識“國寶”的機會。

 

自然美小徑
看過人工栽培的植物和飼養的動物,也到過土地暨自然博物館欣賞了製作精緻的標本後,要研究自然美,不妨到自然教育徑走走。
 
自然教育徑全長935公尺,是園中最能展現自然美的小徑,也富有人文的歷史色彩,由土地暨自然博物館對面的入口進入,映入眼廉的就是力與石的美感,閒置的巨石爬滿了植物,梯階邊的小草正迎風搖曳,告訴您大自然的奧秘。


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看見野漆、山烏的紅葉就知它們洩漏了冬婆婆的蹤跡;看見藤黃檀的黃綠色新葉就知春姑娘來了;看見地衣就知空氣清新;看見排遺就知有動物出入;看到蝶舞、聽到鳥語、聞到花香,若想知多些,沿途的24個解說站,可以一一介紹綠色毛毛蟲、植物八爪魚、打草驚蛇、食物鏈、野生動物、岩石等自然美,讓您既有外在美,內在也更加美。
 
澳門大熊貓館
澳門大熊貓館位於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內,建築占地約3000平方米,整個建築利用現有的地形結合建築的特性進行設計,依山而建,呈扇形的分佈。
 
大熊貓館的外觀造型設計以仿自然為主,活動場的圍牆以仿山石包裹,營造一個自然山水環繞的大熊貓的活動場地。館內設有兩個面積各約330平方米的室內活動場和兩個總面積約600平方米的室外活動場,以供大熊貓活動之用。而為了大熊貓的生活需要,館內還設有大熊貓的後勤中心,包括獸舍、竹子清洗區、竹子儲存庫、飼料準備室、飼料儲存庫、監控區和醫療室等。
 
室內活動場地上覆蓋的半透明膜,可以給室內活動場充足的自然光線,減少室內燈光。整個膜的造型似一個貝殼,覆蓋著整個大熊貓館。活動場地設計以貼近大熊貓的自然生活環境作為考慮,重點加強綠化元素,同時加入水池、攀爬木等大熊貓玩樂設施,另外,因應大熊貓喜好較涼爽的環境及物件,室內活動場更特別設有一組自動製冷的人造仿石,讓大熊貓在炎熱天氣下可消暑降溫。
 
室內活動場地的旅客參觀區設有兩條高低分佈的觀光廊道,可同時接待兩批參觀的人流,增加接待能力。室外活動場地方面則採用開放式設計,並盡量保留了原有的樹木,讓大熊貓在合適的天氣狀況下,到室外環境自由活動,旅客透過大型的強化玻璃觀景窗,可直接觀賞大熊貓的活動情況。
 
珍稀動物館
珍稀動物館位於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大熊貓館旁,作為珍稀動物的保育場所,展區內共有3個室內活動場和2個室外活動場,為小熊貓和金絲猴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活動場內種有多種植物,貼近自然生活環境,更設有棲木等攀爬設施供珍稀動物鍛鍊身手。
 
爬蟲動物區
爬蟲動物區位於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的土地暨自然博物館中,2019年開始對外開放,區內展出包括由澳門政府截獲之非法走私入境本澳的動物,當中部分物種更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所列物種。為使檢獲得的爬蟲類動物得到良好照料,本署於石排灣郊野公園內增設臨時場館作飼養及展示,區內展示守宮、球蟒、墨西哥刺尾鬣蜥等爬蟲類動物並配以教育資訊,引導參觀者深入認識爬蟲類動物。
 
動物飼養區
園區內飼養着靈長類動物、鳥類和牛,是本澳市民和遊客享受休憩和認識動物保育的場所。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