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寶庫 - 食蟲植物篇

圖片

日期 : 09/11/2017

大自然裡動物和植物的關係非常密切,但又錯綜複雜,這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大家知道,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自已的食物。但是,其中真有不少植物會吃動物的,著名的如美洲大陸野生的捕蠅草、捕蟲堇和瓶子草等,為什麼這些植物能以某些小動物作為它們的食料,而它們又是怎樣捕捉能飛能爬的小動物?怎樣把蟲消化作為自己的養料呢?世界上各類食蟲植物自有獨門功夫,各展長才。


 

1. 捕蟲器奇特的捕蠅草 (Dionaea spp.)

屬茅膏菜科捕蟲草屬。全世界僅一種,分佈世界大部分地區。其葉特化的捕蟲器,沿著葉片中肋左右對稱半橢圓形狀,像撐開的兩片蚌殼。葉片表面還有數根觸發毛,當昆蟲飛爬撥觸到觸發毛時,若於5秒內有兩根觸發毛被觸動,葉片即進行併合動作,邊緣的齒裂在閉合時會完全契合,將昆蟲困在其中,並分泌消化西每分解吸收其養分,最後兩半葉片還壓擠至扁平,極盡能事的利用獵物最後的剩餘價值。

2. 葉子特別的豬籠草(Nepenthes spp.)
屬於豬籠草科、豬籠草屬攀援狀的亞灌木,全世界有70(80)種,本澳有一種,在離島山坡溪澗邊的潮溼地方可以找到。它的葉很特別,具有非常長的葉柄,葉柄的基部變為寬而扁平的假葉,中部變成細長的卷須狀,上部變成一個瓶狀物,葉片的本身,則成了瓶的一個蓋頭。特化瓶形的捕蟲器內可分為4區,蓋區、口緣區、瓶肚區及底池區。蓋區和口緣區的蜜腺分泌蜜液或香味吸引昆蟲來訪,在蓋區和口緣區的內面部位有許多朝下的硬毛,昆蟲很容易滑下,但爬上來則會被這些朝下的尖硬毛刺擊,如上刀山般窒礙難行,且瓶肚區內面臘質光滑,滑落瓶池的昆蟲毫無著力點可往上攀爬。有的種類在硬毛相鄰下方的瓶肚區產生小小的一塊組織較薄、透光較強的窗區,讓會飛的昆蟲誤以為是出口,努力衝撞,不幸在多次逃脫不成,精疲力竭後跌入底池區而被分解消化。

3. 葉緣有腺毛的茅膏菜(Drosera spp.)
屬茅膏菜科茅膏菜屬,多年生或一年生的陸生開花草本。中國有6種,分布長江以南各省,華南植物園有3種,香港有5種。本澳有匙葉茅膏菜和寬苞茅膏菜兩種,多分布於潮濕而陽光充足的石壁上,在進入氹仔步行徑有一水氹的石壁上可見到匙葉茅膏菜。該類植物以葉片上的腺毛沾黏昆蟲,腺毛頂端分泌黏液,飛來停靠的昆蟲,立刻被此黏液黏住,掙扎的過程觸動鄰近腺毛分泌更多黏液且觸發葉片捲曲,最後將獵物包黏在稠稠的分泌液中,獵物溺斃於黏液中且被分解消化,固在葉片上面可見殘留未消化完的殘骸。

4. 使昆蟲陷入黏沼的捕蟲菫(Pinguicula spp.)
屬貍藻科捕蟲菫屬。陸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約46種,分布於北溫帶,中國有兩種。其葉片上分泌一層厚厚的黏稠膏狀物質,發出霉味吸引昆蟲到此覓尋,這層似捕蠅紙一樣塗了厚厚的沾黏物,使昆蟲陷入泥沼似的無法自拔。葉片邊緣捲翹成船形,使陷入黏沼的昆蟲更難爬出。

5. 水生食蟲植物---貍藻(Utricularia spp.)
屬貍藻科狸藻屬。水生或陸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有280種,分佈熱帶和溫帶地區。本澳有耳挖草及短梗耳挖草兩種,在黑沙龍爪角及威斯丁酒店近海的沼澤濕地可見。它主要以捕蟲袋陷阱捕捉獵物,袋口有膜瓣,其構造許進不許出。捕蟲袋內腺體先將水排出,使捕蟲袋閉合,袋口前具觸發毛,當獵物靠近不小心觸動這觸發毛時,立刻牽動捕蟲袋撐大,此時袋內壓力比袋外小很多,立刻吸入水及袋口前的獵物,這個反應的速度大約1/50秒,比毛氈苔及捕蠅草快很多,且大約15至45分鐘就可使捕蟲袋重整,蓄勢待發。被吸入獵物因被膜瓣所阻不能复出,至蟲體腐敗時,由囊內所生之毛分泌一種酵素將它消化以為營養。

6. 外型可愛特殊的瓶子草(Sarracenia spp.)
屬瓶子草科瓶子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有9種,主產地為北美大陸。葉變態為筒狀或瓶狀,花為兩性,雄蕊多數,離生,子房3—5室,胚珠多數,瓶子草葉的一部分或全部變為瓶狀,瓶內有液體,捕捉的昆蟲能被液體消化。

由此得知食蟲植物的捕蟲技巧有守株待兔困陷式,如豬籠草類,也有以死黏活纏糾葛式,如毛氈苔、黏蟲菫,還有以設陷觸發機關式,如捕蠅草、狸藻。不同食蟲植物演化出不同誘捕獵蟲方式、構造和機制,完成其食蟲的目的。是否所有來訪的昆蟲都將成為獵物?也不盡然,有一種螞蟻演化成可以在豬籠草的底池區活動,以獵物殘骸為食物,也等於替豬籠草清除垃圾。自然界生物間食物網的關係非常奧秘複雜,食蟲植物的特化是否給您另類的省思!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