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寶庫 - 爬行類動物篇

圖片

日期 : 09/11/2017

爬行類在侏羅紀時期以其龐大體型雄霸天下,盛極一時的輝煌歷史已成過去,因外來星體致使環境變遷的自然淘汰。促使生活環境的縮小,造成種類及數量上的降低,能遺存於自然界的所剩無幾。但不可否認爬行類是能完全擺脫長期生活的水環境,而到陸地生活的唯一類群的勝利者。為了生存,身體能隨環境而起變化,增強捕獵與避敵的能力;而冬眠則是避糧食的缺乏。據此而演化成現今不討好的樣子,但郤有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功能:除蚊蟲,捕獵鼠類,抑制害蟲,平衡自然生態。


 

1. 眼鏡蛇,飯鏟頭
數量不多,主要活動於水溪,池塘附近.當受到干擾時,能豎起扁平頸部呈鏟狀,作自衛出擊,性兇惡。多傍晚活動.以鼠,蛙,蜥蜴為食,毒性劇烈。


 

2. 黑斑水蛇
體肥壯,出現於沿海泥灘,多潛伏泥漿中,僅露出二鼻孔伺機獵食魚,蝦,蟹或水中昆蟲,性溫馴擅爬樹,多繞在紅樹林植物上,日間活動,毒性輕微,屬後溝牙類。


 

3. 草花蛇,魚遊蛇
多出現於近水地區,善於潛泳.被捉時,能自衛反噬,當受干擾時,能扁平頸部作唬嚇狀,但不會出擊,數量少,主要獵食魚,蛙,屬無毒蛇。


 

4. 台灣小頭蛇
數量少,不常見,多生活於山地較乾旱區域.夜間活動,日間則藏於枯木或石塊下,性兇惡,被捕時反噬,屬無毒蛇。


 

5. 盲蛇,鐵線蛇
出現於枯枝腐葉或花盆底之下,主食泥中細小軟體動物或昆蟲,體被幾丁質的鱗片,尾具有小刺,行動緩慢,屬無毒蛇。

6. 繁花林蛇,擔杆蛇
善爬樹常在村屋之簷樑上出現, 行動迅速,膚色斑紋酷似百步金錢,主要捕食細小動物或昆蟲.有毒,毒性輕微,毒牙在上顎之後方,屬後溝牙類。

7. 草腹鏈蛇,黃頭龍
善爬樹,屬低地品種,膽怯而性溫馴,是可掌玩的澳門蛇類.多活動於水邊草叢中,分佈稀,數量少,屬無毒蛇類。

8. 白唇青竹蛇,青竹蛇
性溫馴,不主動咬人,體色與綠葉相近.毒性強烈,存有危險,善爬樹,行動緩慢,多出現郊野樹上,尤喜懸於葡萄樹上,屬有毒蛇類。

9. 蟒蛇
世界已將其列為受保護動物,在澳門亦有法例加以保護,蟒蛇是澳門蛇類中之最大者,多出現於郊野山坡或村舍地方,體強壯而性溫馴,常偷獵家禽或家畜,能吞噬比其大2-3倍的獵物,無毒性蛇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