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研究上,生物標本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世界上不少新物種都是透過分析和比對標本而被人類所發現的,例如2020年科學家透過在博物館存放過百年的標本中發現了「波巴葉猴」(Trachypithecus popa) ,牠們才剛被發現卻已經是極度瀕危。
澳門南海溪蟹則是一個本地的例子,民政總署(市政署前身)與學者交流和檢視標本時,發現一隻在2009年7月於路環採集之南海溪蟹標本與周邊地區常見的南海溪蟹有明顯差異,經進一步調查和比對後,於2018年12月在國際學術期刊《ZooKeys》發表論文,確認為全新物種,並以「澳門」命名。
澳門南海溪蟹與另一種分佈於本地的廣東南海溪蟹外貌上較為相似,牠們雄性的第一對腹肢(生殖肢)是重要的分類特徵,澳門南海溪蟹的生殖肢末端為圓匙狀,而廣東南海溪蟹則為半圓匙狀。
為了解全澳淡水溪蟹的野外狀況,當時民政總署亦開展了有關的調查,記錄到全澳淡水溪蟹共有四種,分別為鏞刀束腰蟹、橫琴粵溪蟹、廣東南海溪蟹以及澳門南海溪蟹。
大自然中有著各種不同的動植物,某些不為人知的物種亦可能一直都棲息在我們身邊,甚至正面臨著生存危機,自然生態仍有待我們探索。
澳門動物標本展示館的特展室介紹了澳門南海溪蟹的各種資訊,更有放大版模型,可以看清牠們各種精細的構造。除了澳門南海溪蟹外,澳門動物標本展示館還有約100種不同的動物物種等你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