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灣郊野公園徑

圖片

地區: 路環
地址: 入口: 路環石排灣馬路(石排灣郊野公園)
出口: 路環石排灣馬路(石排灣郊野公園)
長度: 600米
開放時間: 全日
電話: 2888 0087
收費: 免費
交通: 公共巴士資訊站
簡介:

石排灣公園徑全長600米,沿途設有10個解說站,介紹如苔蘚植物、植物界的八爪魚、地衣、野生動物、蕨類植物等自然生態。遊客可由土地暨自然博物館對面的入口進入此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欣賞大自然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除了可保健強身外,還可以益智清心。

 

第1站   枯枝落葉
枯枝落葉常被人認為是無用的垃圾,事實上卻是許多昆蟲可愛的家園。它逐漸分解成的養份,使得土壤更肥沃,這也是為什麼不曾看見在野地裏施肥和灑農藥,卻依然可見山林鬱鬱,芳草青青,按著時令開花結果的原因了。

第2站   苔蘚植物
在梯面和石壁上,有一塊塊黃綠色,好像地毯的東西,就是苔蘚植物,包括苔類與蘚類,兩者都是低等的植物,其身高很少超過20公分,且一生必須經歷有性世代和無性世代兩個時期,才能完成整個生命史。因具有可游動的精子,須藉水才能受精,所以只能生長在潮濕的地方。

第3站   擅長捕捉光線的灌木
樹林內由於樹木的枝葉互相重疊,遮蔽大量的陽光,因此不能在陰暗中生存的植物便無法繼續生存,所以在林下的植物個個都具有獨特的求生本領,其中就是利用它的不同部位,例如根、莖或卷鬚依附在樹上,加上刺或棘的構造以防止滑落,沿著樹幹向樹頂攀高,便可獲得較多陽光,又可省卻生長大量的支持組織。

擅長捕捉光線的高手就是山大刀(Phychotriarubra)和海芋(Alocasiaodora)等陰生植物。其中山大刀是森林穩定成熟的生物指標,夏天開花,秋天果實成熟,由綠轉黃漸成熟時,那鮮豔的色彩與晶瑩剔透的質感,吸引遊人駐足,也引來雀鳥啄食。

第4站   天羅地網大鳥籠
建於1985年占地1,018平方公尺的大鳥籠,為全澳最大的觀鳥園。數公尺高的鐵絲網拉出半圓形的架構,像一張天羅地網,罩住一個足以讓鳥類自由飛翔的環境。

園中設計的路線除可方便遊客觀鳥外,也可減少對鳥類的干擾。此外,更考慮到樹棲、地棲和水禽等不同的棲息習性,而將樹林、灌木叢、水池等,依地形高低,設計出合適的生態景觀。

第5站   植物界的八爪魚
我是植物界的八爪魚,名叫蒲桃(Syzygiumjambos),你猜我是一棵樹?還是灌木?

樹和灌木通常由大小和習性來區分。樹木有5公尺以上的高度,單獨的莖,可能有分支;灌木較小,且有許多莖從基部長出。習性則與生長環境有關。在肥沃的山谷中生長的灌木可能超過5公尺,而在貧瘠的地方生長的樹木,也有可能成為長不大的「老樹」。

你猜對了吧!我是一棵樹,高達12公尺,綠白色的花有芳香,鮮果也有香味,可食用,可用來製果醬及糖果。

第6站   地衣
岩壁都會發霉!灰、黃、綠、白的色斑,東一塊西一塊,它就是地衣,是一種很特殊的生物,由真菌和藻類共同組成。真菌利用藻類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養份,藻類則藉著真菌的菌絲固定在岩壁上,兩者共生(symbiosis),各取所需,雙雙得益,是大自然「施」與「受」的最好例子。所謂共生是兩種生物共同生長在一起而相互得益的一種生活模式。

在養份少、不易儲水的岩壁上,其他植物難以生存,地衣就扮演著開路先鋒的角色,它能慢慢地分解岩石變成泥土、儲存養份、凝聚濕氣,當面積變大,環境適當時,苔蘚、蕨類或其他植物就陸續出現,這就是「植物演替」的過程。

地衣還可以作為空氣污染的生物指標,因它對空氣很敏感,特別是二氧化硫,空氣一旦變差地衣很容易就消失不見了,因此我們很少在市區裡見到它們。

第7站   美麗的樹紋
美麗縱裂花紋的樹幹,是辨識樟樹(Cinnamomumcamphora)最容易的方法。若你有紙和筆,可將紙攤開放在樹皮上,用筆輕輕擦動,拓印出樹皮的圖案和紋理,構成一副美麗的畫。記得寫上日期和樹名留作紀念。

葉子特有的辛香味道,是不是記憶中樟腦的味道呀!它有提神、醒腦、驅蚊和防蟲的功效。家中的衣櫃,可放些樟腦丸來防蟲。

第8站   野生動物
大多數的野生動物都害怕陌生人,所以較難看到牠們。機警點,看能不能發現野生動物的足跡和遺留的痕跡,例如羽毛、排洩物或翻動過的泥土、啃食過的果實等。

第9站   蕨類植物
蕨是較低等的植物,它的生活史相當有趣。它不開花、不結種子,但能利用極細小的『孢子』進行繁殖。在繁殖季節,葉的背面會產生孢子囊群。孢子在孢子囊中成熟後,藉風力、彈力、水力,或是動物的攜帶而散播至各處,遇合適的環境就萌發成心形或葉狀的鱗片,叫做『原葉體』。生殖器官藏於鱗片的背面,授精後發育為新生代。

在這片山壁上,可發現根部發達可固土的芒萁(Dicranopterislinearis)、葉柄細韌且顏色好像鐵線的扇葉鐵線蕨(Adiantumflabellulatum),和大型且嫩葉為紅色、相當容易辨識的烏毛蕨(Blechnumorientale)。

第10站   打草驚蛇
在郊外,有時可發現我的蹤跡,但中秋後,我就因糧食不足開始進入冬眠期。

我的視力不佳,無法辨識快速移動的物體;聽力也不好,對在空氣中傳播的聲音不敏感,只依賴在固體中傳播的聲音。所謂「打草驚蛇」是一點也沒錯,快速移動的草莖和敲打後的聲波由莖稈傳播到泥地,嚇得我落慌而逃。

你們健行時,偶爾用棍棒敲一敲地面,我收到警報,自然就會迴避。當巧遇我時,保持鎮靜不必驚慌,我會慢慢爬行而過。若不幸被我咬傷時,應迅速就醫,並說明我的顏色、大小等特徵,方便醫生「對症下藥」。

圖片